反应堆堆芯中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论
0.1 四堵墙之内,我在显示器里用蒙特卡洛算法模拟中子群的发射,搭建了一个反应堆堆芯世界。春天尽最大努力分散了我的注意力,进行哲学思考,我期望能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论得出一点简要论证。
0.2 维特根斯坦受到玻尔兹曼和赫兹的启发,以一个统计学的方式看待人类世界,把科学理论当作模型写下命题图画论。我沿着和他家族相似的路线,在高度抽象化的中子学所预设的原理下对世界进行分析,找到了一个和他的世界辉映的,局限的,片面的没有道德审美的堆芯世界。
1世界与语言
1.1 维特根斯坦以一个对世界的刻画作为开篇,毋宁说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图景。引入世界,维特根斯坦关注逻辑与命题的本性,目的却在于阐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企图为语言设定界限。
1.2 从人类世界到堆芯世界,依靠纯数学和物理模型搭建出的堆芯世界是我们寻求科学模式的大脑所创造出来的捷径,物理学的概念公式代码优雅整洁。写下代码的头骨内都有大脑,这些大脑却很少经过科学审视。
1.3 反应堆堆芯世界映照的是一个由若干体积单元构成的堆芯3D或2D结构模型;堆芯(世界)内部的语言生成自蒙特卡洛非解析算法或者其他解析算法,即为世界内所有的代码(语言)。算法需要准确的反映粒子(对象)参与的时间状态,中子的速度,微观或宏观反应截面,温度,以及相对位置,这一切参数都决定了中子生命的所有可能;或者说在我们所创造出来的算法中,限制了我们只能表现这些特征。也就是,语言对这个世界有着严格的限制,非常明确的限制了我们所能言说的东西。
1.4 在堆芯之内,堆芯生活的实质是:中子在自身裂变过程中又能有概率的重新创造出自己,同一逻辑,也是维特根斯坦所谈的我们内心生活的实质,我们和同伴之间用语言的交流,互相理解,再创造出新的语言,语言是如何发生的,在语言中也体现着自身的东西。
1.5 语言的用法是描述世界,代码的作用是描绘堆芯世界,却都无法给出自圆其说的解释,也无法逾越语言的界限,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并不能用语言来描述和讨论,只能Show/而不能express。
<…>
2事实与事态
2.1 世界独立于人,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发生的事情,即事实,即诸事态的存在和非存在,即算法生成的诸可能性的存在和非存在,世界是事实的总合;诚然,逻辑充满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堆芯的界限也是算法的界限。
2.2 对堆芯世界进行分析,我们获得了原子事实,即“中子”事实。原子事实是最小的事实单位,不可再分析,其分析的结果只能是“对象”。维特根斯坦要求“对象”足够简单且能与其他对象形成直接组合的关系,仿佛暗示着“对象”即某种原子微粒或者牛顿的微元,尽管不能直接将中子和中微子替代为维特根斯坦的“简单对象”,但在我的工作模型中凭借中子作为对象简化理解他提出的主张是我的旨趣所在。
2.3 维特根斯坦把事实呈现为巨大的事实之网,又把事实刻画为事态的实际对立,在事态中,对象有如一条链子的诸环节那样互相勾连,构成了世界的实体,举个例子,燃料组件中的一个中子可以先发生弹性碰撞,再发生非弹性碰撞,最后被共振吸收结束其短暂的一生或者在最开始这个中子就可以和铀发生裂变反应,创造出新一代的中子,等等。
2.4 如此,通过两组既可以互相结合也可以不互相结合的对象,我们可以解释出事态的偶在性,事态既可能实存也可能不实存。这些对象若恰当的组合起来,事态实存,就有了——事实;若这组对象不这样组合,相应的事实也就不存在;而此处的重点是不对对象的本性做任何预判,也恰好就是蒙特卡洛随机算法的本质。
2.5 我们为自己绘制事实的图画,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是:语句是事实的图像,是现实片段的图像。而堆芯特征的图像化,pictorial,为某一情形在另一媒介中的再现,模型里面的成千上万条可视化数据即另一媒介中的图画,图画即事实。
<…>
3命题与结构
3.1 命题是事实的图像和思想的表达和媒介,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如果它为真,则实际情况如何。
3.2 我们认为,分析世界的话语必须能够被分解为词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与现实中事物与事物的关系相对应,任何明确的命题都要如此,任何具有意义的语句,它们必须能够被分析或被分解为一系列最基础的句子,意味着我们所想象的堆芯,如果要有意义,它们也必须能够被层层分解进代码中,变成最基础的二进制code,纯粹由最恰当的名称组成,之后对代码进行排列组合,每一个cellule都和真实的或者说我们真实定义的cellule一一对应。
3.21 另外,命题必须具备一个特定的结构式才能获得明确的意义,因此世界必须具有和命题同样的结构,而内在语句中也必须存在一个能够把其中的名称连接起来的结构,这就是所有堆芯算法中所具备的逻辑结构。
3.3 语言的结构构成“一个巨大的镜子”,映照出世界的结构,显示出“世界的本质”。可一旦打算说出由此显示的是什么,则会产生出胡话。
3.4 真假是维特根斯坦整个探究工作的基本概念,将简单对象的名称排列组合,对象的排列如果和实际排列相符,即真。而其他有意义的排列都是现实的可能性,算法(语言)在描述其意义,在堆芯中比如可以得到共振谱或者对其他核素进行分析等有意义的结果。而如果所描述出来的可能性绝不可能存在,比如我们说一个中子先被吸收再发生弹性碰撞,即命题没意义,为胡话。
3.5 每个真命题必须具有一个明确的意义。语言的界限由有意义的断言和命题构成,每个断言都指定了一出现就会使命题成真的一个确切形式。
3.51 这里语言的界限就是蒙特卡洛算法的可能性,或者说一切堆芯算法的可能性。蒙特卡洛算法所给出的可能性,就是这个世界的可能性,是集合了中子的所有可能,世界是某种简单对象展现它们众多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之一。
3.6 不仅诸物存在,诸物的安排方式也存在;要想知道某个命题是否为真,我们不但要关心有哪些物,而且要关心物的安排方式及其所处的状态,意味着我们必须审视相关的事实,“中子p存在”等价于“p”,接受“p”的存在,但是否就要接受另一条事实:”p“关涉的参数所组成的复合物呢?这是弗雷格初次读《逻辑哲学论》留下的疑问。
<…>
4真值函数与逻辑概率
4.1 维特根斯坦的术语是truth-function,命题是诸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是对一个大量集合的缩写公式,若确定|p, q, r, … |的真值足以确定命题P的真值,我们就说命题P是命题集|p, q, r, … |的一个真值函数。
4.2 假定一个命题表达成诸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那么,就会存在诸基本命题的某些真假值组合使该命题成真,我们设上述中子经过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后被共振吸收命题成真,那么其中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减速组合称为该命题的一个“成真根据”(truth grand)。
4.3 假定我们再考虑命题“p”和命题“q“,“p“为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减速组合,“q”为被共振吸收,那么如果我们用”p&q“的成真根据个数,除以”q“的成真根据个数,就得出了在给定“q”为真时,“p”为真的相对概率,也正是蒙特卡洛模拟通过统计模拟来计算概率分布的算法思路。
4.4 怀海特和罗素用“∨”(或)和“~“(并非)这两个初始逻辑常元建立命题逻辑,后续又引入概括记号,而维特根斯坦反对陆续不停的推导引入,逻辑装置中唯一的一般性初始记号只有——N算子,以希望对整个逻辑做出单独均一的说明。
4.41 N算子是无穷极限化的谢费尔竖线“|”,谢费尔竖线“|”等价于逻辑“与”的否定,即为NAND,但只作用在可列举的有限个情况中,然而堆芯中子无穷多个,不可枚举,只能用“以下皆非:“,即为极限扩展化之后的N算子。把这个算子应用在一个命题变元上,会产生一个命题,该命题是变元取值范围的其中一个命题的函数,具体来说,就是一个当且仅当范围内所有命题为假,则自身为真的命题。
4.5 逻辑和数学命题不描述世界,它们只是语言的缩写性质的副产品,一个逻辑真理所做的事是陈述那些本应显而易见的,即一个命题包含另一个命题,一个逻辑包含另一个逻辑,是世界的基本图像的某种复合,堆芯里zone nourricière之下包含着assemblage centrale,整个燃料组件中又有着一层一层的封装。
<…>
5逻辑真理
<…>
6悖论
最后是维特根斯坦的悖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最终会使我们意识到这种关系本身是无意义的,我们在用堆芯模型模拟堆芯后,算出了每个中子这一生的可能性,所以这时我们所理解的堆芯就已经不需要当初的模型了,当初的语言是一把梯子,当你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命题过后再回去看语言,就已经觉得是胡话了,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择日再思考..)